集体协商是指职工方与企业或行政方面就劳动条件和劳动关系进行谈判的行为,其目的是通过双方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书面协议,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以下是关于如何开展集体协商的程序与内容的探讨:
一、集体协商的准备阶段 1. 提出协商要求:一方提出进行集体协商的要求后,另一方应当在收到协商要求之日起20日内予以答复,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进行集体协商。 2. 成立协商代表组:双方应当依法推选代表参加集体协商。职工方的协商代表由工会选派;未建立工会的,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如果涉及女职工的特殊权益保护事项,还应有一定比例的女职工代表。企业方的协商代表则由管理层指定。 3. 确定协商议题:双方应在协商前充分沟通,确定协商的具体议题,包括工资水平、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等。 4. 提供资料信息:在协商开始之前,双方应该准备好相关数据和资料,以便在协商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讨论。
二、集体协商的实施阶段 1. 召开会议:双方应在协商期内举行会议,每次会议应有明确的议程,并对所达成的共识和分歧进行记录。 2. 平等协商:在协商过程中,双方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为准绳,遵循合法、合理、公平的原则进行平等协商。 3. 记录存档:每一次协商会议都应做好详细记录,并由双方代表签字确认,会后应将会议纪要归档保存。
三、集体协义的形成与履行 1. 达成一致:经过多次协商,若双方对所有实质性问题均达成了一致意见,即可起草集体合同草案。 2. 审议批准:草案需经双方代表的法定多数表决通过,并在7日内报送劳动保障部门审查。 3. 公示执行: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同意后,集体合同即行生效,并向全体员工公布,同时报相关部门备案。 4. 监督执行:在集体合同的履行过程中,任何一方发现对方有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均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四、集体协商的法律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一条也明确指出:“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五、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1:某制造业企业在进行集体协商的过程中,由于连续加班熬夜导致一名员工猝死,引发了员工的强烈不满。在此情况下,职工方代表提出了减少加班熬夜的建议,并通过集体协商最终达成了一项新的加班熬夜制度,确保了员工的身体健康。
案例2:在某服务行业中,职工方代表在与企业进行集体协商时,主张提高基本工资标准。经过多轮谈判,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将最低基本工资提高了15%,有效地改善了员工的收入状况。
综上所述,集体协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进劳资双方的沟通与理解,实现共赢的局面。在实际操作中,双方应遵守法律规定,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协商,以确保协商结果的合法性、公正性和可执行性。